1 养生必先养肾,养肾即养命
关于养生,《黄帝内经》时就有大篇幅的记载, 到《医宗必读》时,更是提出 “养生必先养肾,养肾即养命”的观点。
按常理而言,心脑等脏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,那么养生为何要把养肾放在第一位呢?
单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,肾脏具有排泄代谢产物,调节内分泌等作用,其重要性远远没达到养肾即养命的地步。
但这里您需要弄清楚,其实中医和西医说的肾大有不同。中医所说的肾脏是功能的体现,肾主藏精,主水,主纳气,在体合骨,生髓,其华在发,在窍为耳及二阴,是水火之脏,“先天之本”。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肾脏。
肾中寄有命门,肾主命门之水火。命门命门,顾名思义就是性命之门。命门中藏有元精、元气、元神,这三大“法宝”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,其重要性显而易见。
2 肾是一身阴阳的根本
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,肾是一身阴阳的根本,其与心肝脾肺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心肾相交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过,“升已而降,降者谓天;降已而升,升者谓地。天气下降,气流于地,地气上升,气腾于天。”
肝肾同源
肝肾的关系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称为“乙癸同源”。
从五行来说,肝(五行属木,乙木)为水之子,而肾(癸水)为木之母,肾阴能够滋养肝阴,所以我们常见肝肾亏虚的病人,很少见单纯肝阴虚或肾阴虚的病人。
从功能上看,肾主封藏,肝主疏泄,两者相互制约,相辅相成。
脾肾相济
脾为后天之本,能运输水谷精微营养肾;肾为先天之本,肾阴肾阳又能资助脾运化,所以说它们相济。
肺肾相生
肺(五行属金)肾互为母子,一方面水能生金,另一方面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,金亦能生水,两者相辅相成。
3 冬季养肾
关于冬季养生,《黄帝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早有详细论述,重点在于养肾、闭藏和御寒,养肾为冬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养肾
冬季养生,首要养肾
养肾失当,百病丛生
辨证施补,事半功倍
冬季寒冷,寒为阴邪,容易伤阳。肾阳是人体阳气之本,对脏腑起到温煦、生化之效,如果肾阳不足,则会出现精神疲惫,腰膝冷痛,形寒肢冷,小便不利或频数等症状,所以冬季养肾首先应保护肾阳。除此之外还应节制房事,保存肾精;食药调理,补肾益精。
补肾比较好的药材推荐:
1、鹿茸。其具有补肾阳和益精血作用,根据研究发现,鹿茸中含有激素、胶质和碳酸钙等成分,因而存在雄性激素样作用。其可以增进机体的性腺功能,从而增强机体的代谢,进而促进机体溃疡和创口的再生。
2、淫羊藿。该草药可以发挥补肾壮阳的功效,淫羊藿的提取液同样也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,因而可以促进机体精液的分泌。
3、肉苁蓉。由于肉苁蓉中含有微量的生物碱和结晶性中性物质,因而可以提高机体垂体--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。一般可以用于治疗临床上的阳痿早泄疾病,适用于妇人宫冷不孕和带下血等肾气虚症状的治疗。
4、菟丝子。该草药具有有补肾益精和养肝明目的作用,在临床上常用于腰膝酸痛,遗精和糖尿病。事实上,很多常见的中药合剂,例如滋补健身丸和五子衍宗丸等,都是以菟丝子这一草药为主要成分的。
5、枸杞子。在日常生活中,枸杞子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滋补品,其既能够养血益阴,也能够发挥补肾阳的作用。因而,适用于肾阳不足而导致的腰膝酸软和遗精。
临床上,治疗肾阴虚的常用草药有熟地黄、五味子、黄精、石斛以及枸杞子等。而附子、肉桂、鹿茸、肉苁蓉、淫羊藿等草药则常用于肾阳虚的治疗。对于肾气虚的患者而言,其则可以多多尝试山药、黄芪、党参等中药。